据媒体报道,本来是方便市民出行、减少车辆空驶的顺风车,如今有些变味儿了,有乘客反映,在机场呼叫顺风车时遇到临时“拼客”、坐地起价的情况。同时,随着平台派单次数限制取消和听单模式的推出,顺风车平台上出现越来越多的“职业司机”冠盈配资,让顺风车与网约车的边界愈发模糊。
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》指出,“私人小客车合乘,也称为拼车、顺风车,是由合乘服务提供者事先发布出行信息,出行线路相同的人选择乘坐合乘服务提供者的小客车、分摊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费互助的共享出行方式”,这明确了顺风车的定位、基本运行模式以及现实意义。在这一出行模式中,乘客、司机、平台、城市均是受益者。按说,顺风车应当按照相关政策设计的轨道健康发展,然而却出现顺风车发展不“顺”的乱象。
此前有公开报道已指出顺风车存在两大问题:一是,许多司机将顺风车变为职业化营运,通过多平台拼单等方式获利,这是抢网约车司机“饭碗”;二是,记者在多地暗访调查发现,部分顺风车司机利用外挂软件恶意抢单、购买多个账号轮番“围猎”乘客,甚至通过平台漏洞倒卖乘客牟利,导致行业混乱。
此次报道揭示出更多问题:乘客下单独享订单72元,收到多位司机发私信明确拼车100元;以往顺风车平台实行“选单模式”(车主需在平台先发布自己始发地、目的地和出行时间等行程信息后,才能看到同路乘客的信息),而今推出“听单模式”(车主不用事先发布行程信息,就可以听取平台播报附近的订单信息),变成低价网约车;根据规定,每车每日派单次数不超2次冠盈配资,然而一些平台取消了这一限制;而且司机还能在多平台多接单。这意味着顺风车走“歪”了。
在存在上述诸多问题的情况下,顺风车从多赢变成了多输。当乘客遭遇临时“拼客”、坐地起价、被倒卖等状况时,其合法权益无疑受到了侵害。平台取消每日订单限制、推出“听单模式”,看似有利于司机,实则与网约车陷入恶性竞争,最终只会伤及顺风车——因为顺风车丧失了原有的定位和特色,同时也扰乱了市场秩序。
究其原因,相关顺风车平台为了提升订单量和业绩,无视规定要求;而某些司机为了利益最大化,无视乘客合法权益。当初,顺风车从“黑车”实现合法化,被认为是一大进步。然而发展到今天,顺风车并非越来越“顺”,更像是“自毁长城”,随着诸多乱象相继被曝光,行业发展面临新考验。
要想让走“歪”的顺风车回归正途,首先,从国家层面到各个城市,应该根据新现象新问题,重新研究完善顺风车政策,使其保持“本色”。其次,从被曝光的诸多问题来看,主要原因在平台,所以必须规范平台行为强化其责任。此外,还要针对性规范顺风车司机行为。
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中,服务需要满足多元化需求并保持自身定位和特色,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。在交通运输市场,顺风车、网约车等新型服务模式,应该在遵守相关规定的基础上,在各自细分领域创新、深耕。
至于顺风车司机的不当行为冠盈配资,既需要平台强化管理,也需要监管者加强执法。有乘客一语道破顺风车的独特价值——“顺风车最重要的就是人情味儿”。应该把这种丢失的“人情味儿”找回来。(冯海宁)
尚红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