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1世纪初我国继续改造瓦良格号航母时华锋优配快线,舰载机的选择出现了一个重要分叉:是把歼10改装成双发中推机,还是沿用以苏联苏?33为蓝本改造出的歼15?最后海军选择了歼15,这个决定至今仍有人讨论。回头看,当年的技术条件、时间与预算压力,其实都在暗中推动了这一选择。
2002年把瓦良格号运回国内后,大家都盯着它何时能下水。但航母没有合适的舰载机就像有了跑道却没有飞机,实战价值很有限。2004年048航母工程定调,2006年瓦良格续建启动,舰载机方案也开始明朗:一是基于苏?33/歼11B改进的重型歼15;二是把歼10改成双发动机的中型机,类似欧洲的台风或法国阵风M。
表面上看,拿现有的歼10改双发似乎能省事,但实际上单发机改双发几乎等于重设计:机身结构、气动布局、进气道与重心都要重新推算,工作量接近从头造一架新机。更关键的是发动机问题——当时我国缺乏成熟可靠的中等推力涡扇发动机。歼10所用的大推力发动机有俄制来源,而像法国的阵风M能用上成熟的M88,这是它能成型的重要保障。国内像WS?13这样的中推发动机还在早期研发阶段,技术不稳定、可靠性不足,强行上马风险极大。
展开剩余68%时间和资金同样制约明显。把歼10改成双发预计需要较长的研发周期和更高的投入,可能拖五到八年;而在歼11B/苏?33基础上改造的歼15,利用现有技术和生产线,研制周期短得多,成本也低,能够更快配备到舰上。瓦良格续建在2006年开始,计划在2012年前后投入使用,若等歼10双发,航母可能先服役而舰载机未就绪,导致“有舰无机”。在有限的军工预算下,选择风险更小、见效更快的方案显得合情合理。
另外一个重要利好是我国得到了苏?33原型机,里面包含了舰载飞机必须掌握的关键技术:折叠机翼、拦阻着舰装置、海上防腐处理等。通过借鉴苏?33并结合歼11B的制造能力,歼15的研制和量产能借力省事,这在当时是巨大的优势。
从作战需求看,歼15作为重型平台也有独特优势。它的内油量大、航程长,歼15T机内油量超过8吨,作战半径可观,不必频繁依赖副油箱或航母加油机。挂载能力强,能携带更重的反舰导弹和远程空空导弹,适合海上“远程打击、挂载多”的需求。此外,重型平台便于发展专用改型,比如电子战型歼15D,可挂大型干扰吊舱和反辐射武器,为舰队提供电子对抗能力——这是中型机难以同等实现的。
适配性也是一项便利。辽宁舰、山东舰采用滑跃起飞,歼15可以直接使用;更先进的福建舰采用电磁弹射,歼15经过结构和起落架的改进(如歼15T),也能在弹射舰上实现满油满弹起飞,发挥更好性能。近年随着隐身舰载机歼35的服役,形成了“轻重搭配”的战术体系:歼35负责隐身突防与前沿侦察,歼15承担远程制空与反舰任务,互为补充,这种体系的雏形其实早在当年就已考虑到。
综上,选择歼15并不是盲目跟风,而是基于当时技术、时间、资源和作战需求的综合判断。歼10双发在理念上有吸引力,但受限于发动机与研发现实,风险太高。歼15则是“最适合”的选择:借来技术、快速落地、并能在未来不断升级扩展。经过多年的演训和改进,从基础型号到歼15T、歼15D等,现实也证明了当年的决策是稳妥且可持续的。未来随着新技术和新机型出现,舰载机体系还会继续演进,但歼15留下的基础性作用无疑很大。
发布于:天津市尚红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